中俄石油订单_中俄石油交易怎么结算油价
1.中国国外油气投资的优势和劣势
2.近几年中俄贸易怎么样?
3.印度大量进口俄罗斯石油,对油市影响几何?
4.中俄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区建立的背景
一、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1)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有利于提升双方的石油安全系数。合理的石油价格和稳定的石油供应是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
1)油价过高或过低对石油进口国和出口国都是不利的。对进口国来说,在低油价时,企业并不注意能源效率,会大量使用石油,使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增加,增强了经济对石油危机的脆弱性。在高油价时,油价上升直接导致进口国的支出增加,有可能使其国际收支恶化,并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对石油出口国来说,高油价虽然在短期内可增加收入,但高油价将会导致进口国的石油需求量萎缩,从而使出口国的石油生产能力过剩,负担高额的剩余生产能力维护成本,总收益下降。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主要有石油供需状况、干预、石油期货交易和科技发展等。石油供需基本面、干预、石油期货市场和其他临时性因素,共同决定着短期石油价格的走势。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决定石油长期价格和市场地位主要因素。
2)石油供应的不稳定对进口国和出口国来说也都是不利的。对进口国而言,当石油供应大于需求时,石油价格下降,诱使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加,导致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增加,增强了经济对石油危机的脆弱性。当石油供应小于需求时,石油价格上升,外汇支出增加,对石油依赖度高的行业形成冲击,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当石油供应出现暂时或局部中断,导致进口国石油进口量锐减或进口中断时,还将危及进口国的政治和国防安全;对出口国而言,供应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外汇收入和企业生产的稳定性。当需求大于供给时,石油价格上升,企业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出口,在短期内获得高额回报,却导致长期内石油价格的下滑和消费国需求的萎缩,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不得不负担高额的剩余生产能力维护成本。当需求小于供给时,出口减少,企业被迫减产,产生剩余生产能力,负担高的剩余生产能力维护成本,效益下降。
中俄两国是近邻,从俄罗斯产油区到中国的运输距离短,运输路线不需经过别的国家,因此,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具有价格优势和安全优势。
1)在一个长期协议下,俄罗斯对中国定价、定量供应石油天然气,有利于中国石油天然气价格的稳定和石油天然气供应的稳定。同时,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还有利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进口渠道的多元化。石油安全理论认为,长期石油安全主要考虑如何提供多渠道的石油供给,减少石油供给的风险,保证具有持续稳定的石油供给,即一国的石油天然气进口来源不能只集中在一两个地方,而是应该在确保稳定供应的基础上尽量使进口来源多元化,以尽可能分散由于突发因素而引起油气供应危机的风险。目前,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和进口通道过于单一,石油供应的潜在风险很大。从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构成来看,中国50%左右的原油进口来自中东,20%左右来自非洲。无论是从中东还是从非洲进口原油,都用海上集中运输,需要通过安全隐患突出的马六甲海峡,运输风险较大。这一构成对某地区石油的依赖度远远高于公认的不超过30%的安全标准,一旦中东地区发生危机,切断了向中国的石油出口,或者中国的海运路线被切断,中国很快就会陷入石油供应危机。而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中国油气供给的稳定性,促进我国油气进口来源的多元化,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石油安全系数。根据业已达成的协议,无论是石油管道项目还是铁路运输项目最终能够落实,俄罗斯在以后十几年内每年都将为中国稳定供应2000万~3000万吨的石油,相对于中国2010年约1.5亿吨的原油进口总量,这2000万~3000万吨的潜在进口量对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2)俄罗斯作为石油天然气的大国和出口大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俄联邦约60%的税收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工业,约40%的外汇收入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出口。因此,维持稳定的石油价格,实现石油天然气出口的多元化,减少出口风险,对确保俄罗斯石油安全、保障俄罗斯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出口渠道过于单一,主要是通过管道出口到欧洲和独联体国家。2002年俄罗斯石油出口1.73亿吨,2003年达到2.26亿吨,其中70%以上出口到西方。主要产于俄罗斯东部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到欧洲,一方面运输距离长,另一方面,有的石油运输管道经过别的国家,需要缴纳过境费,既加大了出口成本,又受制于管道过境国,存在潜在的运输风险。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可见,开展同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在一个长期协议下,直接对中国定价、定量供应石油天然气,不仅有利于俄罗斯石油天然气价格的稳定,减少运输风险,还可以扩大石油天然气出口,实现俄罗斯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目标,保证持续稳定的出口,增加俄罗斯石油安全系数。
(2)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可以吸引中国到俄罗斯投资,促进西伯利亚和远东产油区乃至整个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对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多方面和复杂的,其中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点是“经济增长是与人均资本的增长相关的”。外国直接投资作为东道国人均资本增长的一个源泉,尽管对衡量其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至今尚未达成共识,但是至少普遍认为外国直接投资有利于东道国经济的增长,是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特别是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外国直接投资具有填补投资缺口的作用,这种填补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俄罗斯自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转轨以来,经济严重滑坡,直到1999年才开始好转。与此相对应的是投资能力大大下降,资本外逃现象严重,据统计近10年资本外逃的规模达到年均200多亿美元。投资能力的下降对俄罗斯的经济增长负面影响很大,因此,通过吸引外资弥补国内投资缺口,就成为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石油天然气行业作为俄罗斯经济的重要部门,虽然近些年的投资水平相对于俄罗斯其他行业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是仍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目前,石油天然气行业的设备老化现象严重,许多开、冶炼设备已超期服役;管道运输能力不足,急需改造原有的旧管道和建设新的油气运输管道,以扩大出口。俄罗斯要想维持目前的产出水平,稳固其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地位,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本,改造、更新旧设备,铺设新的油气运输管道,开新的油气田,这仅仅依靠俄罗斯石油企业自身的投资能力显然是不能满足的。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联盟尤里·沙夫拉尼科在2003年12月11日对记者表示,为了开俄罗斯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能源,俄罗斯至少还需要350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沙夫拉尼科声明,现在俄罗斯每年向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投资为80亿~120亿美元,为了保障俄罗斯地下能源开量的增加和开新的能源基地,必须增加投资。按照他的话说,现在俄罗斯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投资按专家的分析必须增加5~8倍,因为俄罗斯的石油开与以往最高纪录相比并没有增加,而是处于恢复阶段。沙夫拉尼科在莫斯科召开的“2003年俄罗斯燃料能源领域投资”的新闻发布会上同样表示了上述观点。中国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领域的投资,不仅可以缓解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投资资金不足的窘境,还可吸引其他国家的投资,带动油气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开设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增加税收,刺激俄罗斯经济的增长。以中俄油气管道建设项目为例,如果“泰纳线”中国支线、科维克金项目(中俄韩天然气管道项目)和萨哈自治共和国向中国供气项目能最终落实,就将吸引中国近百亿美元的投资。仅科维克金项目的油田开发和管道建设费用就预计高达110亿~140亿美元。
(3)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有利于俄罗斯融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最近几十年来,俄罗斯亚洲区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在经济上不仅脱离于亚太地区,而且脱离于自己的近邻东北亚国家,不能使其经济利用地区劳动分工带来的利润,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水平的提高。利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丰富自然,积极促进西伯利亚和远东加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和东北亚地区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拉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经济的发展,是21世纪俄罗斯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东北亚的三个重要国家中、日、韩三国中,日本、韩国虽然拥有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日、韩也渴望得到其丰富的自然,双方有经贸合作的基础,但是由于双方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太大,容易形成垂直型分工,使俄罗斯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沦为单纯的原料供应国,而中俄两国不仅经济互补性强,而且发展水平相差不远,因此,推动同中国的双边经贸合作,优先实现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同中国的经济一体化,可以在两国间形成合理的国际分工,使俄罗斯最大限度地获得一体化所带来的好处,是俄罗斯尽快融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唯一现实选择。石油天然气合作周期长、金额大,具有很强的贸易和投资带动效应,可有效推动双边经贸关系的战略升级,缩短中俄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时间,是俄方目前最为现实可行的选择。
二、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比较优势论和相互需求论认为,国际贸易的起因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不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认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较有优势;相反,生产那些需要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高,出口就不利。各国应尽量利用供给丰富、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廉价产品输出,以交换别国价廉物美的商品。由此各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世界生产的分工,更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了本国的,从而使各国通过参与国际贸易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为了更清晰地解释中俄两国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可行性,我们利用要素禀赋论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借助于几何图形来分析比较中俄两国进行石油与纺织品贸易前与贸易后两国水平的变化,以论证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是否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
设1:Ⅰ国(中国)是劳动力丰裕型国家,人均石油天然气匮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十分丰富。相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轻纺工业)具有很大的低劳动成本的优势,较为发达。中国每年仅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就高达千亿美元。但是中国石油天然气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每年需进口大量石油天然气。2007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为1712亿美元,石油进口量接近2亿吨。
设2:Ⅱ国(俄罗斯)是丰裕型国家,劳动力匮乏。俄罗斯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大国、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拥有82.19亿吨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石油总剩余探明储量的4.74%,居世界第8位,拥有47.57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天然气总剩余探明储量的30.5%,居世界首位。石油产量和出口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的生产和出口居世界首位。但是俄罗斯劳动力匮乏,轻纺工业落后,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纺织品。目前,俄罗斯纺织工业70%的原料依靠进口。2004年俄罗斯进口商品总额中,纺织品和服装占到7.6%左右。
设3:X是纺织品,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Y是石油,属于密集型产品。
设4: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所以它们面临相同的社会无差异曲线。
在上述设的约束下,我们分别构建了图10-3(a)和10-3(b)两个模型,分别表示贸易前和贸易后两国的经济均衡。
图10-3(a)体现的是没有进行石油与纺织品贸易前的封闭经济均衡。由于两国消费偏好相同,所以它们面临同样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同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与两国不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各自达到自给自足均衡。CIC1与Ⅰ国的PPF切于A点,过A点的切线斜率表明此时X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为PA,CIC1与Ⅱ国的PPF切于A'点,决定Ⅱ国在贸易前的X产品国内相对价格为PA',很明显PA<PA',即X产品在Ⅰ国相对更便宜,因而Ⅰ国造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它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X,而Ⅱ国则相应在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它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Y,贸易于是发生。
贸易后两国的水平如何呢?图10-3(b)反映了贸易后的情况。贸易后,两国按照统一贸易条件PE进行生产,而PA<PE<PA',即国际价格在两国国内相对价格之间,PE与Ⅰ国的PPF切于B点,这是贸易后Ⅰ国的生产点,与贸易前的A点相比,现在多生产了X,少生产了Y,实现了X生产的部分专业化,PE现在和代表更高水平的CIC2切于E点,这是贸易后两国共同的消费点。则Ⅰ国的贸易三角为△BCE,出口BC单位的X换取CE单位的Y进口。而Ⅱ国的贸易三角是△B'C'E,出口B'C'单位的Y换取C'E单位的X进口,Ⅰ国的出口就是Ⅱ国的进口,BC=C'E,Ⅰ国的进口就是Ⅱ国的出口,EC=B'C',故两个贸易三角相等。通过贸易,无差异曲线从CIC1提高到CIC2,这一水平的增进代表了贸易利益。
图10-3 贸易前与贸易后两国水平变化
由于贸易后经济均衡所达到的社会水平高于贸易前,显然在中俄间进行石油和纺织品的贸易符合双方各自的利益,可以实现双赢,自然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具有可行性。
中国国外油气投资的优势和劣势
2015年5月15日,据外媒报道,多年来,俄罗斯将绝大多数石油出售给西方。现在情况发生了改变。欧洲希望摆脱对来自东方的能源的依赖。相反,中国晋升为“战略伙伴”和俄罗斯石油的重要进口国。去年,俄罗斯对欧洲的石油出口量下滑,而对华出口增加了36%。
报道说,出口给中国人的大部分石油来自万科尔。虽然在泰加地区也有一条通往西方的石油管线,但它实际上已经闲置,开量的3/4被输送至东方。
虽然从总量上看,俄罗斯石油公司出售给西方的石油仍明显多于出售给中国,但公司总裁伊戈尔·谢钦——总统普京的亲密盟友——在推进面向亚洲的新定位。
俄罗斯大力进军中国市场——不只出于经济考量。克里姆林宫将与中国的联盟视为抗衡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地缘政治项目。西方实施的制裁进一步强化了莫斯科领导层的这一想法。正如谢钦所说,他在其中看到了“一种战争”。他认为西方“人为操纵”了低油价。
莫斯科和北京缔结了庞大的石油供给协议。在未来25年,中国将向俄罗斯支付2700亿美元,俄罗斯石油公司则负责每天提供30万桶石油——相当于万科尔开量的大约90%。此外,未来10年,俄方还将以850亿美元的价格每天向中石化提供20万桶石油。克里姆林宫将与亚洲的石油贸易称为头等要务。万科尔油气田开工之际,普京曾亲自前往西伯利亚东部。
报道说,为获得资金,克里姆林宫推动了出售万科尔油气田10%股权的项目——当然是卖给中国人。这块油气田原本被确定为“战略”级别,应留在俄罗斯手中。但后来,普京称,“对我们的中国朋友不存在限制”。
近几年中俄贸易怎么样?
3.3.2.1中国国外油气投资的优势
截至2009年底,中国石油企业已参与了全世界31个国家的油气勘探开发,投资额超过200亿美元。具有“项目庞大、领域广泛、方式繁多”的特点。预计2009年国外石油产量突破1.1×108 t,权益产量约为5500×104 t。中国与国的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先后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巴西等国家签订了相关的油气合作协议,开创了“指导下商业运作,金融促贸易以换石油”的互利双赢新模式。中国石油企业在伊拉克和伊朗获得了重大突破,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9年是中国石油企业进行国外并购最多的一年,一共进行了金额约为160亿美元的11项油气并购项目。中缅油气管道和中俄原油管道正式开工建设,中亚天然气管道基本完工,为保障中国未来进口渠道多元化和原油供应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经济衰退促成石油企业全世界的新一轮整合
金融危机会使全球范围内石油企业完成新的整合。很多国际石油公司面临着油价大幅下跌、获利下降的困境,同时国际信贷市场融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变得困难,所以很多石油公司不得不降低国外油气项目的消耗,由此在世界上引发了油气竞争格局的新变化。中东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非常丰富,历来是发达国家争夺和渗透的重点地区,但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自顾不暇,对中东地区的投入有所减弱,中东各国为了吸引外资,可能会对中国石油企业非常关注;在非洲大陆,发达国家同样也减少投入,给中国石油企业创造了机会;金融危机及油价下跌对俄罗斯的冲击比较大,俄罗斯的石油企业寻找油气合作对象的愿望强烈,为中国石油企业与俄罗斯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与国的间能源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国石油收入迅速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与国的间合作有了重大进展,先后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巴西等国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开创了“指导下商业运作,金融促贸易以换石油”的互利双赢新模式。
2009年2月,中石化、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3家签署谅解备忘录;2009年11月3日,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其中规定,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接受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100亿美元。同时,两国石油公司的原油贸易量增长3~4倍,将从2008年的平均300×104 t,增长到2010年的年均1000×104 ~1250×104 t,长期石油贸易量是2008年的10倍。
2009年4月,中俄签署《中俄石油领域合作间协议》。根据协议,俄罗斯接受中国250亿美元,俄罗斯则以供应石油偿还。2009年10月,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俄罗斯2014~2015年向中国供应天然气,每年700×108 m3。
2009年4月,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哈萨克斯坦接受中国的100亿美元,中石油参与收购曼格什套石油天然气公司,得到一半的股权。
成功签署一系列能源合作协议,有利于未来中国油气进口多元化和供应安全,也使国获得了缓解融资压力的重要资金。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将消费国和国的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对全球石油行业的稳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陆上3大油气战略通道初步成型,油气管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9年,中国石油企业的跨国管道建设取到了突出的成绩。中俄原油管道、中缅油气管道正式开工,中亚天然气管道基本完工,保障了未来中国原油供应和进口渠道多元化。
中俄原油管道的俄罗斯段和中国段分别于2009年4月和5月正式开工。中俄原油管道全长为1030km,在中国境内有965km,年输油量为1500×104 t,到2010年底建成投产。中俄能源全面长期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的标志是中俄原油管道工程的开工。该项目建成后,中俄原油管道成为中国从陆路进口俄罗斯原油的重要通道。
中缅油气管道于2009年10月底开工。这将是中国继西北和东北之后,陆上修建的第三条油气战略通道。该项目的输油管长度为1100km,年输油能力为2200×104 t;输气管长度为2806km,年输送天然气120×108 m3,总投资达20多亿美元。从中东、非洲来的部分原油将直接进入中国境内,大大缓解对马六甲海峡输油的压力,还将改善西南地区经济状况。
中亚天然气管道于2009年7月全部完工,2009年12月14日正式通气。它是中国第一条从境外引进的天然气管道,总长1833km,年输气能力300×108 m3。它的投产标志着全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尝试成功,是中国探索能源合作的范例。
(4) 国外油气产量稳定增长,国外并购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
从2008年开始,中国石油企业国外产量稳定增长,2008年产量超过1×108 t,权益产量超过5000×104 t,同比增长10%。2009年产量为1.1×108 t,权益产量为5500×104 t。中国石油企业在2009年的13项收购中有11项成功,交易金额达到160亿美元,是中国企业国外油气并购数量最多的一年。2009年6月,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花费88亿美元,是中国石油企业金额较大的油气并购。凭借这次收购,中石化获得了5.3×108 bbl的石油储量,年净产量增加超过600×104 t,增强了在西非深海地区和中东地区的实力。
3.3.2.2中国国外油气投资面临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内石油与需求相距甚远,我们不得不“走出去”;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资金与技术实力仍有较大的差距,因而,我们遇到的困难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
(1) 优质石油少,国内石油需求相当大
欧美石油公司已经控制了世界富油区的开发,世界前20名石油公司垄断了世界探明优质石油的81%。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在国外不惜投入巨资进行石油勘探开发,但是很多项目位于储量日渐减少的地区,或者是西方大型石油公司不愿投资的低回报“非主力油田”。正如爱丁堡能源业顾问公司分析师瓦伦泰所说的:“虽然中国石油企业志向远大,但没有参与任何对中国需求具有深远影响的项目。”以中石油与美国雪佛龙公司相比较,中石油国外油气储量只相当于美国雪佛龙公司的1/6,而国外油气产量只相当于美国雪佛龙公司产量的1/5。显然,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的国外油气储量还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中石油在苏丹的项目年产原油量为 1000×104 t,相配套的输油管道长度为1506km,喀土穆炼油厂年加工能力为250×104 t。在哈萨克斯坦中国也建设了年产1000×104 t级原油的产能,以及配套的输油管道和炼油厂。但是,中国拥有的这种规模的国外油田太少,而且中国石油企业在世界石油埋藏最丰富的中东和里海地区参与的油气田开发项目也只是才起步。
(2) 国外投资规模受制于资金相对短缺
一方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大型石油项目往往需要上百亿美元的资金投入,而且,存在投资无法收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中国国外石油投资起步晚,西方石油公司已经尽占先机,中国石油企业必须支付较高的投入。中国石油企业实力比西方的石油公司弱小很多。2005年世界500 强公司,中石油营业收入677.238亿美元,只相当于英国石油营业收入0.24;中石化的营业收入750.767亿美元,只相当于英国石油营业收入的0.26。两家公司营业收入合起来只相当于英国石油营业收入的1/2;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2004年的利润是253亿美元,接近中石油营业收入的0.34,接近中石化营业收入的0.37。由于中国石油企业实力较弱,中国石油企业在国外石油的投资受限。
(3) 投资成本较高
一方面,中国国外石油投资起步晚,部分投资成本低、风险较小的国外油气,都被西方石油公司据为己有。在石油已被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先期控制的情况下,以至于投资到西方石油公司不愿意投资的不稳定地区,以及在被它们放弃的地区进行石油勘探与开;或者,中国石油企业被迫从国际石油财团手中以较高的价格购买部分股权,中国石油企业的进入无疑要付出额外的进入成本,增加了成本。
另一方面,中国国外石油投资多数经过国际招投标获得项目,经过激烈竞争,成本也相对较高。中国企业以报价偏高来争取中标国外石油项目,经过竞争后利润也大为减少。有这样一个案例:19年6月,中石油得到哈萨克斯坦的阿克秋宾生产联合公司60%的股份,该公司拥有哈萨克斯坦3座大型油田(Zhanazhol,Kenkiyak1,Kenkiyak2),总的石油可储量达10×108 bbl;中石油20年内投资43亿美元,包括1998~2003年5年内投资5.85亿美元;在项目投标中,中石油击败Texaco,Amoco和俄罗斯Yujnimost公司的关键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中石油预付给哈萨克3.2亿美元;二是中石油同意对从阿克秋宾油田到中国西部1800 mile的油气管线进行可行性研究,预计耗资35亿美元,将使得哈萨克斯坦拥有不经过俄罗斯的油气出口管道。
(4) 中国国外石油面临激烈竞争
在中俄能源合作中,2002年,中石油未能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远东石油管道中方未能如愿;2004年,中石化和中海油在最后一刻放弃购买英国天然气集团在哈萨克斯坦里海北部油田的股份;2005年5月25 日,美国主导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正式开通,里海石油外运西线通道投入运营,而到2005年12月底,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东线输油管道才建成使用,由于哈萨克斯坦已经加入通过“巴杰”线向西方出口原油方案,由此通往中国的管道可能面临油源之争的局面;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失败。
中国石油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也是原因之一,2004年7月在苏丹3、7号区管道项目招标时,中石油受到中石化的影响,没有中标。同年,在利比亚的输油管道建设中,这两家中国石油公司再次内讧。这种中国石油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在其他地区多次出现,已经成为中国国外石油投资的重要问题。
印度大量进口俄罗斯石油,对油市影响几何?
中俄贸易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中俄贸易的历史和现状——总量分析 中俄十多年贸易呈现出总量起点低,早期年度波动大但趋势平缓,2000年以后呈加速增长的两阶段特征。 (一)阶段特征 1.总量起点低:中俄贸易量起点很低。1992年,中国向俄罗斯出口23.36亿美元,俄方向中方出口35.26亿美元。两国双边贸易加起来不超过50亿美元;两国向对方出口分别占各自当年出口的2.8%和6.9%。应该说,出口额在5%以下不会构成一国贸易政策的重要关注点。 2.初期年度波动大但趋势平缓:199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76.73亿美元,增速为41.26%;但1994年两国贸易从上年的高峰急剧下滑至50.76亿美元,下降幅度达33.84%;并且在之后的6年间,除1996年贸易总额达到68.44亿美元外,其余年份都在50~60亿美元区间徘徊不前。 3.加速增长时期:自1999年以来,中俄贸易呈现较好的增长态势,大部分年份的增长率都高达30%以上,中俄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快于中国和俄罗斯各自的对外贸易总额增长。 16年间,中俄贸易的阶段发展特征如此清晰,以致几乎所有关于中俄贸易的研究文献都提到,但关于引发这一特征的原因则众说纷纭。我们认为,由于在此期间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高水平发展,所以俄罗斯国内经济状况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是导致这样界限分明的阶段性发展的主要原因(见表1)。 - 中俄双边贸易开展后的第一年高速增长,主要是因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取激进改革措施,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生产滑坡,国内生产受到重挫,gdp迅速下滑,国内市场物资极度匮乏,国民生产、生活都严重依赖外国商品的进口。中国与俄罗斯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因而这种需求信号很快能传递到中国,使得这一时期中俄贸易发展相对较快。但是,这一快速发展期的背后存在若干隐患:俄罗斯建国之初国内政局不稳,外贸机制、法律体系不完善,对迅速发展起来的各种贸易形式难以进行有序的管理,所以这个阶段双方的贸易基础是非常薄弱的,缺乏继续发展的后劲。这一缺陷在下阶段的发展中充分体现出来。 随后出现的波动和持续在低水平下徘徊,主要是因为俄罗斯国内经济发展长期不景气。从表1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的六年中,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除19年和1999年分别出现0.4%和3.2%的正增长以外,其他年份均为负增长。俄国内经济发展不力,对双边贸易造成的影响是多重的:其一,国内经济状况恶化,使得国家经济政策重心只能是首先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对贸易环境、贸易方式的发展和推动则无暇顾及。其二,作为双边贸易的一方,国内经济不景气,使本国经济潜力难以发挥,难于在双边贸易中有所作为;其三,对于贸易伙伴国来说,对方经济状况恶化,贸易风险加大,因而难以扩展和深入贸易。这一时期不仅是中俄贸易,而且俄罗斯的整体外贸状况都受到了同样的影响。 1999年后,俄罗斯经济终于走出危机,进入恢复性增长期。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除2001年、2002年的增长率分别为5%和4.3%以外,其他年份都保持了6%以上的高增长。国内市场日渐活跃,对外贸商品的需求增强;同时,金融秩序好转,支付能力增强。因而,两国在这一时期进入贸易发展的快车道,以29.46%的年平均增长率快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行为也是对中俄贸易造成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在第一阶段,俄罗斯国内因经济危机陷入了僵局:一方面缺乏投资资金以生产商品,另一方面又因市场秩序混乱缺乏资金来源。当时俄罗斯的国内市场物资极度匮乏,商店的存货都被民众疯抢而空,币值极度不稳。中国为鼓励对俄贸易实行了一系列易货贸易优惠政策,因而促进了两国贸易额的增长。同时,俄罗斯方面为缓解国内供给不足的压力,完全放开外贸体制,取自由化贸易政策,以零关税鼓励外国商品进口,为双边贸易的发展打开了便利之门。但在第二阶段,俄罗斯把对外贸易的发展重心放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上,中国也把贸易重心放在与日、美、韩等国的双边贸易上,因此这期间虽然中俄关系正常发展,但却没有能有效刺激两国贸易发展的重大举措出台。同时,这一时期俄罗斯为保护国内工业的尽快恢复,开始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对双边贸易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与此相应的是从本世纪起,当中俄两国分别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国稳定了发展关系以后,两国在“战略伙伴关系”的政治基础上,开始把两国合作重心转移到经贸领域上来。2000年两国签订《中俄间2001—2005年贸易协定》,2001年又签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大大推动了两国经贸发展,使两国经贸合作的内涵日渐丰富和深化,合作形式多样化。同时,俄罗斯为加入wto,大幅度削减关税,也为双边贸易发展带来了利好消息。自此,中俄贸易在经历十年的磨合期后,终于走出了低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俄贸易还停留在以行为为导向的阶段,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 (二)贸易结构与贸易逆差 1.贸易结构。中俄贸易另一特征是贸易总额长期偏低。直到2005年,中俄贸易在经历了37%的高增长后,其占中国外贸总额仍仅为2%,占俄罗斯外贸总额也不到6%,2006年该份额又有下滑。究其原因,其一,在于贸易结构的初期特征。两国贸易主要集中在最终产品的交换上,没有深入到要素市场通过工程推进成为可持续向对方出口的国民经济成分。在产品贸易发展上,两国都运用比较优势。俄罗斯向中方出口转向能源和原材料,它们不仅比中方生产成本要低廉,而且部分产品是绝对优势,中方没有相应产品。可以想象,如果俄罗斯不单向中方出口原材料产品,而是将自己的能源材料工业产链跨境延伸,当石油管道引人中国后,像英国bp公司在美国设立加工厂那样,催化裂化原油,并再行拉长产业链向美国消费者提供石油服务,从而以工程推动产业链跨境延伸为特征,贸易结构由产品市场深入到要素市场。在整个产业链序列的各个环节上与中方贸易,结果是贸易总量因结构拓展而增大,而且因具备了可持续存在的出口类国民经济成分具有了可持续存在的潜力。中方对俄贸易也应该取上述方式。这也是中美、中欧和中日贸易占据中国贸易大部分的结构原因。 其二,拓展贸易构成不仅有产品市场贸易的瓶颈,还需要解决制度问题,正是因为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外开放起步较晚,致使两国对外贸易制度、法规不完善,无法为双边贸易提供由产品市场深人到要素市场提供良好的环境。 其三,中俄两国虽然毗邻,但因国土广袤,邻国优势并不十分突出。中国的经济重心在东部,而俄罗斯的经济重心在西部,两地相距甚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双边贸易的成本。但如果将双方贸易通过工程项目拓展到要素市场上,这种成本劣势将改变。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美国、欧盟和日本,与中国在地缘政治利益一致的程度都比不上俄罗斯。如果中俄贸易能再上一个台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无疑有了一个可依托的、在地缘意义上有优势的战略伙伴。 2.中方持续逆差。两国贸易自开展以来,中国一直处于人超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多年来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大项大都集中在重工业、能源等高价值商品上,而中国则以出口低价值的轻工制品为主,贸易品价值量的差异使中方长期处于出超地位。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结构不断升级,中国对俄出口品价值也逐步提升,例如,机械电子等高附加值产品已成为中国对俄出口的大项(见图2)。从这种贸易结构来看,中方的逆差主要体现了两种力量的对比:世界油价上涨拉动的俄罗斯能源、原材料等出口品价格上涨与中国制造业发展和丰富的劳动力开发所促进的高附加值、强竞争力出口品的出口额上涨。
中俄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区建立的背景
印度大量进口俄罗斯石油,对油市影响有:
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国内油价跟着涨,印度价狂买俄罗斯石油,国际油价越高,印度国内油价越低,因为这个时候印度抄底大量进口俄罗斯原油。印度自3月以来,大量进口俄罗斯石油,进口量已是印度去年同时期的四倍。自俄乌冲突以来,油价暴涨,在此美国情况下,美国还四处封锁俄能源出口;最先的破口在南亚次大陆打开,俄罗斯对印度石油出口又是免运费,还提供保险担保,甚至可以用印度卢布交易,这对印度来说是大利,对俄罗斯来说也同样?油价已翻了好几翻了,再怎么让利也比以前赚多了。
印度加大进口俄罗斯石油一个是因为俄罗斯乌拉尔原油打折便宜,大量进口有利于缓解印度国内通膨压力。其二,印度的国防严重依赖俄罗斯,印度不敢也不可能站在美国那边支持制裁俄罗斯。印度作为美国印太战略重要的一环,美国也得罪不起印度。美国若是制裁印度,势必让印度跟中俄的关系更加密切,这是美国人不愿看到的。所以说美国人虚得很!美国不是以前的那个美国,在很多地方都有求于别人。哪个国家抓住这点运用好必定左右逢源。
很简单,还是因为利益!印度和俄罗斯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利的,而其中在传统能源以及石油仍是战略配置的当前,印度自然不会放弃这份利益的;众所周知,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而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占比并不是很高,但是油价持续上涨,印度或许也在考虑降低成本以应对高企的油价压力!
所以总的来说,对于油市的价格就是上涨,对市场是一定会有影响。
中俄贸易主要为边境经贸合作,易受外部环境和俄罗斯政治因素的影响,但从中俄现有经贸基础与未来经济发展和政治战略考虑,建立更为紧密的中俄自由贸易区对于两方都属双赢选择。中俄能源合作方面,俄石油公司借兼并秋明英国石油公司,扩大对亚太地区出口,在远东建设大型炼油厂等项目,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投资者将更具吸引力,也将促进远东基础设施建设并从整体上推动俄经济发展。中国若要进一步深化对俄石油合作,则势必要更多地与俄石油公司打交道。油价走向对俄罗斯影响较大。油价下破90美元的话,债务问题很可能成为俄石油公司的严重羁绊。中国则可以借此提供融资合作。
此外,有专家认为,我国的大飞机发展不要光倚重西方,也可将目光转向俄罗斯。俄罗斯虽然在整体实力上并不十分具有优势,但是其军事实力则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在不少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可以加强与其合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