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金价高的原因_巴基斯坦金价高的原因是什么
1.有利因素
原因:
1947年6月,印巴根据《蒙巴顿方案》实行分治。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一个自治领,包括巴基斯坦东、西两部分。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
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扩展资料:
1955年,东孟加拉省更名为东巴基斯坦省 。但是东西巴基斯坦之间隔着印度,距离相当遥远,两地语言也不通,加上经济实权又被西巴基斯坦掌控,东巴基斯坦人民不甘被西巴基斯坦统治,油然而生了独立的念头。
1971年3月25日,租吉布·拉赫在东巴基所坦发动不合作运动并代表穆吉布·拉赫曼伊斯兰教族长宣称孟加拉国的独立。巴基斯坦总统叶悔亚汗立即对东巴基斯坦进行军事镇压,孟加拉国独立战争爆发。
1971年12月,印度在苏联的支持下,对巴基斯坦发动武装进攻,肢解了巴基斯坦,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战争爆发时,西巴基斯坦向中国求援,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未能对西巴实行军事援助,但在舆论上对印度进行了谴责。
1971年12月16日,西巴基斯坦释放了印度军人战俘和东巴基斯坦孟加拉民族解放军战俘,并承认孟加拉国独立。1971年12月17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在这场战争中,印度占领了巴基斯坦大约2240平方公里的领土。
1972年1月7日,东巴基斯坦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1972年8月2日,为反对印度和苏联干涉巴基斯坦内政,中国否决了安理会关于孟加拉国加入联合国的决议草案。1974年孟加拉国加入联合国。1975年10月4日中国承认孟加拉国。
百度百科-巴基斯坦
百度百科-东巴基斯坦
有利因素
您好希望可以帮到您
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 。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
外汇储备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
二,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
三,维护国际信誉,提高融资能力;
四,增强综合国力,抵抗金融风险
黄金储备,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用以平衡国际收支,维持或影响汇率水平,作为金融资产持有的黄金。它在稳定国民经济、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国际资信等方面有着特殊作用。黄金储备的管理意义在于实现黄金储备最大可能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作为国际储备的主要形式之一,黄金储备在流动性上有其自身存在局限性,因此应考虑其适度规模的问题。
正确理解黄金储备的概念的意义在于:
一是有利于确定合理的黄金储备规模;
二是可以避免与商业银行日常营运的黄金资产混为一谈,有利于银行业务的正常运行;三是有利于实行黄金管制国家的中央银行正确制定黄金管理政策,促进本国黄金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
黄金储备量作为国际储备的一个部分只是是衡量国家财富的一个方面,黄金储备量高则抵御国际投资基金冲击的能力加强,有助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有助于维持一国的经济稳定,不过过高的黄金储备量会导致央行的持有成本增加,因为黄金储备的收益率从长期来看基本为零,而且在金本位制度解体以后黄金储备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目前中国的黄金储备量约为600吨,就是6亿克,平均每人0.5克不到,国家发行的纸币数肯定不止这么多。 [编辑本段]储备黄金的目的 各国为何要储备黄金? 各国要储备黄金是由其黄金货币商品属性决定的。由于黄金的优良特性,历史上黄金充当货币的职能,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历史货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黄金已退出流通领域。20世纪70年代布雷森体系瓦解,黄金与美元脱钩,黄金的货币职能也有所减弱,但仍保持一定的货币职能。
目前许多国家,包括西方主要国家国际储备中,黄金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黄金是最可靠的保值手段,本身具有价值,故购买力相对稳定,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金价同步上涨。另一方面,在通货紧缩时,金价不会下跌,因为历史上每逢政治和金融局势的动荡就出现抢购黄金的浪潮。 黄金储备完全属于国家自主的权力之内,一国拥有黄金可以自主控制不受外来干预。 黄金相对纸币,具有相对的内在稳定性,而纸币则受发行国家或金融机构的信用和偿付能力的影响,债权过处于被动地位,不如黄金可靠。 黄金作为各国储备,作用不容忽视。当今各国黄金储备总量已达三万两千吨左右。
黄金储备的现实作用 为什么各国要把黄金储备搞这样大呢?
1、储备多元化。 在任何资产组合中,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都不是很明智的做法。金价固然会波动,但但储备中的货币汇率与利率同样回波动,储备多元化通常比单一储备的作法有更稳定的投资回报。所以我们个人的投资也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2、黄金储备作为一国的经济保障,在一国的经济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对稳定国有经济,保持币值稳定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且黄金是一项独特的资产,它不受任何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的直接影响。因此,当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时,黄金不会贬值。因此也不会存在风险,所以家中存点黄金就不怕发生通货膨胀。
3、物质保障。 过去许多国家实行了外汇管制,更有甚者,冻结全部外汇资产。这些措施往往对由外国证券构成的储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当储备中合理持有黄金时,这样的影响就会减弱了。储备的作用是以备急用。所以完全的流动性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无庸置疑的,黄金恰恰具有该特性。
4、黄金扮演着“战争基金”的角色。 在紧急状态下,各国都可能会需要流动资源。黄金具有流动性,是各国普遍接受的手段。另外,黄金可以抵押。
5、黄金储备的发展可以作为各国实力的标志。 目前世界黄金总储量为37650吨约为世界黄金年产量的13倍。其中1000吨以上的国家和组织有: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上述国家中以美国储备最多为8136.9吨。百吨以上的国家地区有32个,不足10吨47个。我国的黄金储备已达 600吨。从上述的数字看,实力强大的国家其黄金储备也多。这说明黄金仍是各国综合实力的标志。因此,黄金储备仍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所重视。所以,作为我们个人,一个国家都想多储备黄金为何我们个人不存?如果不存点金到时有事不能应急
6、国家存金是为了战略储备。 黄金是国家战略储备的主体,是不容忽视的。例如美国的战备储备黄金占65.5%,荷兰45.5%,法国41.9%意大利45.9%,瑞士39.9%,巴基斯坦32.6%,哈萨克斯坦 22.2%,津巴布韦39.9%,所以说中国有句话叫“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7、因黄金不易毁损,也不像纸币一样易贬值。 因此一国政府持有黄金会增长公众的信心。一些国家明确认可黄金对本国货币有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另外,黄金储备有利于提高清偿能力。各国官方的黄金储备主要作用是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一国黄金储备的多少与其外债偿付能力有密切关系。一国储备中若有黄金,评级机构也会对其开绿灯。因此,黄金储备有利于提高一国的资信度。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单位也如此,大家知道的“同仁堂”店中始终有100两黄金,增强了信用度。如你家中也存有100两黄金那你的信用度肯定很高。
8、持有黄金可视为一项保险费。 如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随时保障支付债务。总而言之,国家持有黄金好处多,那我们每个家庭也应像国家一样,要想保持稳定,也应存点黄金。
9黄金也是一种商品。做黄金饰品(包括首饰、佛像装饰、建筑装饰等)和黄金器具,是黄金最基本的用途。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金饰日益从宫廷、庙宇走向了民间,由达官贵人们的特权变成了大众消费。现在每年世界黄金供应量的 80%以上是由首饰业所吸纳的。
10当前黄金商品用途主要是首饰业、电子工业、牙医、金章及其他工业用金。应该承认,目前黄金的商品用途仍是十分狭小的,这也是黄金长期作为货币金属而受到国家严格控制的结果。今后随着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金融黄金的商品属性的回归趋势加强,黄金商品需求的拓展对黄金业的发展将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 。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指一个国家的外汇积累;广义而言,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黄金、国外有价证券等。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 外汇储备的具体形式是: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主要用于清偿国际收支逆差,以及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本国货币的汇率。
[编辑本段]外汇储备的功能 外汇储备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
二是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
三是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
四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因此,外汇储备是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一国经济更易于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影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一般说来,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有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适度外汇储备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进出口状况、外债规模、实际利用外资等。应根据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成本比较和这些方面的状况把外汇储备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可以给个好评哈
3.1.1 全球新一轮矿业繁荣仍将继续
当前全球迎来了新一轮矿业繁荣。2002年是上一个勘查周期的谷底,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投资只有20亿美元。从2002年起,开始了一个新的周期,到2006年增长到75亿美元,是自1989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是自2002年起连续第4年增长,已经增长了275.0%。与此同时,全球石油勘查生产资本支出也在持续增加。2005年全球石油勘查生产资本支出达1700亿美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了30.0%。
但总体来看,世界矿产勘查投资仍将继续增加,当前并没有出现任何勘查“过热”的迹象,存在巨大增长空间。尽管2006年世界固体矿产勘查支出高达75亿美元,已经比上一个勘查周期的顶点(1997年为52亿美元)高出44.2%,但是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以可变美元衡量,2006年的勘查投资峰值大约相当于1981年的4/5,以不变美元衡量,大约仅相当于1981年最高值的1/2~2/3。2005年的世界油气勘查生产支出同样比1981年的最高值低得多。
中国矿产勘查投资增长幅度低于世界总量的增长幅度,中国占世界矿产勘查投资总量的比重仍然很低,存在巨大增长空间。“十五”期间,中国地质勘查投入增长100.0%,其中金属矿产勘查投入增长120.0%(同期世界总量大约增长300.0%),油气勘查投入增长150.0%(同期世界总量大约增长30.0%)。大体以同一个口径来进行对比:世界固体矿产勘查支出(主要是金属和金刚石等)目前大约为75亿美元,而2005年我国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勘查投入的总量才20多亿元,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大约为4.0%~5.0%。据估计,中国油气勘查投入在全球所占比重大约为8.0%~10.0%。从完井情况看,2005年全球石油钻井数约83000口,其中估计中国为10342口,占12.5%。但是,考虑到中国复杂的成油地质条件,这一比重相对而言仍然非常低。从固体矿产看,中国的勘查投入大约相当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1/6~1/5(个别年份可能为1/10)。从油气看,中国勘查生产支出大约相当于美国(地质条件也相对复杂)的1/5~1/4,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
也有一些矿产与世界相比中国勘查投入巨大,特别是铁矿石和煤炭(因为这2种矿产世界保障年限达数百年,所以世界没有勘查活动)。
世界矿产勘查投资的地理结构、矿种结构均在调整中,但调整速度缓慢。从地区上看,在近20年间,拉美一直是世界固体矿产勘查投入最热点的地区,所占比重介于18.0%~28.0%之间。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3个国家合计占世界固体矿产勘查投入的比重大约为40.0%~55.0%。非洲所占比重大约为14.0%~18.0%。太平洋、东南亚国家大约在4.0%~6.0%之间。预计世界矿产勘查投资将向勘查严重不饱和区不断转移。非洲和中国的周边国家所占比重将迅速增加。预期非洲和中国的周边国家,特别是从蒙古到里海,在世界矿产勘查投入中所占比重将迅速增长,“拉美热、非洲恒温、亚洲冷”的局面将有所改变。外商对中国的矿产勘查开发投资已经迅速增加。从矿种上看,近20年间黄金一直是固体矿产的勘查重点,占世界固体矿产勘查投入的比重平均为50.0%,成为世界矿产勘查开发的“晴雨表”,但随着铜、镍、锌等有色金属的价格屡创新高,贱金属矿产勘查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有所增加。预计贱金属将成为重点勘查对象。同时,天然气将成为重点勘查对象。近期在世界范围内,石油的发现速度放缓,但天然气的发现速度加快。天然气是解决石油安全问题的最佳选择。许多国家近期采取专门措施鼓励天然气的勘查开发和利用。一些国家在国家石油公司之外建立专门的国家天然气公司,以便充分释放天然气的勘查生产力。许多跨国石油公司更多地将目标投向了天然气。
2005年初级勘查公司的勘查预算首次超过跨国矿业公司的预算,勘查主体发生显著变化。
当前的一个趋势是,追求“规模效益”的跨国矿业公司不断削减其勘查预算,追求“风险收益”的初级勘查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更积极地开展风险勘查。这样才更符合矿产勘查的基本规律,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勘查生产力。自2002~2006年这一新的勘查周期中,初级勘查公司支出增长幅度巨大,为600.0%,同期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支出增长300.0%,全球新增勘查预算,3/4是由初级公司提供的。在油气勘查方面也是如此,“独立石油公司”在油气勘查开发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预计中国将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初级勘查公司并且将在找矿发现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世界和中国草根勘查在勘查投入中所占比重将开始增加。
3.1.2 中国将对建立和完善国际矿业经济新秩序发挥重要作用
西方经济大国作为主要矿产消费国,在利用全球矿产资源方面同我国竞争激烈,但同时在维护国际矿产品市场稳定方面双方又具有共同的利益,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态势,为我国实施全球矿产资源战略提供了可能条件。特别是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对资源国是一个极大的吸引力,这使得“以市场换资源”方针有了相当大的可能性。例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购买澳大利亚的液化天然气的同时,与澳方签订了油气资源合作合同,成功地进入其油气资源勘查开发领域。
稳定的国际矿业经济秩序同时有利于资源国和消费国的利益。中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领域吸引外资以及投资海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努力,支持和稳定了“反资源垄断、反价格同盟、反投资障碍、反贸易壁垒”所支撑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矿业新秩序。
中国既是世界主要资源大国、生产大国,又是世界主要矿产资源消费大国、进口大国。同时作为世界主要资源大国、生产大国、消费大国、进口大国的国家,世界上只有中国和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国,目前总体上是资源的供应国;欧洲国家、日本等,虽然是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但不是资源大国和生产大国。从这个意义上看,稳定的国际矿业经济秩序符合中国的长期战略利益。
3.1.3 中国的资源市场优势将进一步凸现并将继续拉动世界矿业发展
长期以来,甚至近大半个世纪以来,按照加权平均结果,以不变价格计算,国际矿产品市场价格处于一个长期的下降通道内。如铁矿石,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直到21世纪初基本上没有变化。这使得大多数边际矿山关闭,大量矿工失业。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有人称之为“夕阳产业”,称之为“结构性”的衰退,也有人认为在新经济条件下不再需要矿业。
结构性变化如此,近15年来的周期性变化也是如此。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受发展中国家调整矿业法、大力吸引外资的鼓励,在矿业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全球固体矿产勘查呈复兴之势,勘查费用大幅度增长,直到1997年达到顶峰,为52亿美元;1997年全球固体矿产勘查行业遭遇“灭顶之灾”:东南亚金融风波、加拿大Bre-X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布桑(使初级勘查公司的筹资遇到极大困难)、全球金价下跌,一度曾跌至250美元/盎司以下,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全球固体矿产勘查业受到沉重打击,勘查费用连续5年下跌,到2002年跌至谷底。2002年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支出仅为1997年的36.5%。在这期间,大型跨国矿业公司一般不再从事找矿,总体上认为勘查是一项浪费财富的事情,其发展战略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从勘查转向购买中小公司手中的探矿权。而中小型的初级公司受布桑事件及金价下跌的影响,同时风险资金又拥向IT产业,筹资极为困难,同样难以推动勘查工作。自2003年起,受中国需求因素的影响,国际矿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上升,刺激了全球固体矿产勘查,勘查支出开始回升,到2006年增长了168.0%,其中初级公司增长了300.0%。这一轮全球固体矿产勘查业的复兴主要受中国需求因素推动,另外,IT产业泡沫的破灭以及国际金价的坚挺,也使初级公司可以更为容易地在资本市场上融到资本,同时大型跨国公司也逐步认识到,仅仅是“购并”(包括合并、兼并以及购买初级公司的矿业权)还是不够的,财富的源泉仍然只能是“勘查”。
可以认为,是中国拉动了世界矿业,拯救了世界矿业。也可以预测,新一轮的世界矿产勘查开发的繁荣仍将持续下去。其一,这一轮的世界矿产勘查开发热潮是对矿产品的巨大需求所驱动的。首先是中国拉动世界矿业的增长。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长到4000美元)需求将继续增加;还有,“金砖四国”,特别是印度和巴西,它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将继续增加。其二,新一轮勘查开发投资热潮是价格所驱动的。自2002~2005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增长1倍,同期勘查市场支出才增长30.0%。世界原材料价格总体上已经进入高速增长通道,当前在高位震荡。新一轮的世界矿产勘查开发热潮不同于前几个周期,其驱动力不同。预期这一繁荣将持续下去。至于可以持续多长时间,我们不太好判断,但考虑到新经济仍然离不开矿产资源,估计这轮繁荣至少可以再持续8~10年,但国际矿产品市场价格在5年后将明显下调。
矿产资源的全球配置决定了矿产品、矿业资本、矿业权乃至矿业各要素市场的流动性。中国目前是国际上重要的矿产消费国。这一市场优势,使我们在矿业领域的跨国经营方面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例如,它使我们以市场换资源、以工程换资源的一系列措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同时,中国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并且与世界主要资源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也有利于中国的矿业跨国经营。
国际上也是如此。例如,拉美近20年的矿业增长主要得益于美国的市场。以前加拿大矿产品70.0%出口到美国,目前拉美矿产品大约也有70.0%向美国出口。这是美国在加拿大和拉美这2个世界上主要的资源富集区投资最多的关键原因。
3.1.4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对资源国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0000亿美元,为“走出去”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众多跨国矿业公司进入中国矿业市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带来了全球化市场网络。随着我国与WTO成员方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使我们更多地了解国外的资源信息和投资机会,有利于我国借鉴国际经验,采取多种形式开发利用国外资源。
3.1.5 中国资源外交努力已见成效
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大力开展务实外交,与周边地区大多数国家的关系在以往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拓展,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当前中国外交形势非常之好,正在超越地区大国角色。美国国际关系委员会的分析家们指出,中国的主要宗旨是不与美国对抗,而是运用“非对称”战略达到“和平崛起”目标。“和平崛起”本身要求在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运用不同手段,它既提升了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威望,同时也改善了中国在西方的形象。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05年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16个国家进行了舆论调查,结果表明,其中11个国家超过50.0%的受访者对中国给予正面的评价,而美国只在4个国家得到这样的指标。
美国中文在线网2006年12月19日载文《中国2006回顾:外交大丰收,大国地位得确认》指出:也许,历史学家会这么说:“2006年,中国的大国地位得到全球确认,而中国本身也意识到她在国际社会的身份出现了变化。”全球192个国家,其中几乎有一半的元首曾在2006年内访华。据非正式统计,2006年以来曾访华的外国元首级贵客,最少有86人。中国在2006年内,举办了3个有超过10位国家元首参加的特大型国际峰会:6月,上海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共有11位外国国家元首、区域组织负责人参加;10月,东盟10国的全部政府首脑一起在中国出席“中国-东盟峰会”;11月,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42个非洲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出席;另外,中美在12月举行经济战略对话,美国7名部长,也即1/3的内阁阁员随团访华。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睦邻友好,加强区域合作,不断增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为我国实施全球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创造性地建立中非合作论坛。特别是我国周边环境良好,中国与东盟同意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运作以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顺利发展,为我国实施矿产资源周边供应战略提供了可靠平台。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化经营能力日益增加,为开发国外资源提供了条件。
仅以周边国家为例。一是日益壮大的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创办的上海5国组织,是第一个由中国作为奠基人发起的地区性合作组织,着眼于中国的战略环境,建立稳定的中国、俄罗斯和中亚5国同盟。迄今,原本并不被人重视的上海合作组织在美国的战略逼迫下出现了准结盟态势,使其成为中国一个伟大的杰作。2005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扩容,吸纳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为观察员。10年间,上海合作组织已从最初的5国发展到现在的10个成员和准成员国。10国面积约占欧亚大陆总面积的74.0%,约占世界人口的41.0%。上海合作组织已经延伸到中东和印度次大陆,成为欧亚大陆上地理空间最大的组织,以至于2006年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也主张:美国应该成为该组织的观察员。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为我国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北邻和一个合作的西邻,为我国进一步实施周边战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是迅速发展的中国-东盟关系。我国倡导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将使东盟对华出口增加48.0%,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加55.1%。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贸易额将从目前的水平提高到接近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水平。东盟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支点。东盟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以反对中国为基础,现在却是与中国战略合作最好的国际组织之一。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这种基于化解恩怨和障碍的“安邻、睦邻、富邻”政策的成功。其中,该区域内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是发展中国家携手自强的典范。4800多千米长的澜沧江—湄公河是中国连接东南亚的大通道,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6国。大湄公河次区域总面积相当于整个西欧,人口超过了2.5亿。1992年启动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GMS)”由亚洲开发银行协调组建。与东北亚地区的图们江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环日本海经济圈等其他次区域经济合作相比,GMS的明显特点是:成员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中越菲联合开发南海机制建立。实际上,这已架空现存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而APEC正是美国介入并影响东亚地区合作的重要工具(也是我国与美国接触的平台)。迅速发展的中国-东盟关系,为我国建立了一个繁荣的东南邻和一个发展的海邻,也为我国进一步实施周边战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三是图们江地区开发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提出开始于冷战结束以后,由于东北亚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地域太广,东北亚区域合作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形成制度化的合作机制。1991年10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公布了由其协调的开发图们江三角洲计划,提出用20年时间,筹资300亿美元,在中、朝、俄3国毗邻的1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地区,兴建一个多国经济技术合作开发区,使其成为世界上第2个鹿特丹或者第2个香港,具体目标为:①建设图们江地区港口群,预计吞吐能力达到3亿吨左右;②建设庞大的运输系统和国际空港,使这里成为东北亚地区的交通运输枢纽;③建成人口达50万~100万现代化国际城市,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新兴产业中心;④建成以该开发区为起止点的新亚欧大陆桥,并带动沿线工业地带的逐步形成。UNDP为此与参加国协调,组建了图们江经济区开发项目机构,该机构大大推动了该地区国际经济合作的进程。1995年12月,中、俄、朝、韩、蒙等5国在联合国总部正式签署了《关于建立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开发协调委员会的协定》、《图们江地区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环境谅解备忘录》,中、俄、朝3国签署了《关于建立图们江地区开发协调委员会的协定》,这2个协定和1个备忘录的正式签署,标志着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为建立东北亚安全机制奠定了基础。四是相对稳定的西南周边。西南周边主要是巴基斯坦和印度。中国与巴基斯坦几十年来形成的战略利益关系,经历了世界局势激烈动荡不安的考验。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合作关系,不仅限于政治和军事上。随着中国石油战略安全的迫切需要,巴基斯坦作为中国与伊朗等中东地区“石油通道”的重要性将越来越重要。中国在巴基斯坦战略港口的建设项目进行到了2期,虽然其间有恐怖组织多次威胁袭击,但中国前进的步伐却越来越快。中国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中国与巴基斯坦和尼泊尔铁路线进入了议事日程。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把中印关系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两国总理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署《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和一系列经贸协定,还提出了中印全面经济合作的5年规划。双方的奋斗目标是到2008年使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或超过200亿美元,到2010年达到300亿美元。
此外,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重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走出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